常有创业者忧心忡忡相询:“公司起名,真不能带‘茶’字吗?”此问流传甚广,俨然成了一道无形枷锁。今日,且让我们拨开迷雾,溯源传统,探问这“茶字禁忌”究竟从何而来,又是否真有经典可依?
一、名讳探源:茶字本无避,何来禁忌说?
翻检浩瀚典籍,从《周礼》到《说文解字》,从历代典章到民间礼俗,“茶”字从未被列入需避讳的“名讳”之列。避讳文化,核心在于敬避尊长名号及特定神圣字眼,“茶”作为天地间一草木精华,何曾有此殊荣或禁忌?
反观历史长河,茶之命名,素来直白坦荡。茶圣陆羽著旷世经典,径以《茶经》为名,何曾避讳?唐宋官府掌茶政之机构,赫然称作“茶马司”、“茶盐司”,其名堂堂正正,以“茶”立本,足见“茶”字入名,自古有之,且为官方认可。所谓避讳之说,实乃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,不过是后人以讹传讹的误解罢了。
二、商道智慧:以茶为名,正承千年雅韵
传统商业智慧,最重名实相符、气质相生。经营茶业,若刻意回避“茶”字核心,犹如明珠蒙尘,令人不识真味。试看:
“瑞草魁”:此名源自唐杜牧《题茶山》“山实东吴秀,茶称瑞草魁”,借“瑞草”雅称暗喻茶之珍贵,意境清远,令人回味。
“玉川子”:典出唐代爱茶名士卢仝,其号“玉川子”,所作《七碗茶歌》千古流芳。以此为名,既得高士遗风,又蕴茶道真谛,文化底蕴深厚。
“松萝”:直接取自历史名茶“休宁松萝”,以产地名茶入号,简明扼要,直指核心价值,地域特色与品质保证不言而喻。
《易经》有云:“其称名也小,其取类也大。” 一个优秀的茶企之名,贵在既能精准点题,又能以小见大,承载深远意境。刻意避“茶”,反失其真,犹如画龙未点睛,空有其形。
三、破局新声:茶名贵在真,雅俗共赏方为道
破除“茶字禁忌”迷思,关键在于领悟命名之“真”与“和”。
存其真:名正言顺,直指核心。 “茶”是根本,是灵魂。名中带“茶”,如“竹叶青茶业”、“天福茗茶”,开门见山,品类清晰,最利传播与认知,何须避讳?此乃“名正而言顺”的务实智慧。
致其雅:妙用典故,意境升华。 可效法前人,从诗词歌赋、茶典名著中汲取灵感。如取意苏轼“从来佳茗似佳人”,得名“嘉茗轩”;或源自《茶经》“其水,用山水上”,得名“上水居”。典故入名,则文质彬彬,气韵自生。
尚其和:音形义俱美,浑然天成。 《礼记》言:“和,天下之达道也。” 名号需字音响亮、字形优美、字义吉祥,整体和谐。如“品真茶舍”——“品”显专注,“真”彰品质,“茶舍”点明业态,音韵流畅,气质温润,是为佳例。
茶名之忌,不在“茶”字本身,而在名不副实、粗鄙无文。 千年茶脉,浩浩汤汤,茶香早已浸润商道精髓。溯源传统,方知“避茶”之说实属虚妄。
《易·系辞》曰: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” 当此盛世茶兴,吾辈更应承古开新。名中带“茶”,堂堂正正;辅以雅意,锦上添花。唯其真,方能立信;唯其雅,方能致远;唯其和,方能生辉。
> 茶禅一味本相通,
> 何惧真名刻玉盅。
> 陆羽经成传万古,
> 松萝香溢满寰中。
诸君若得佳名,何妨直书“茶”字?让这叶间甘露,以其最本真之名,香飘寰宇,续写商道传奇。